所属栏目: 翻译资讯|发布时间:2017-12-28
- 哈萨克斯坦语翻译中的文化误读与纠正方法探讨
哈萨克斯坦语(哈萨克语)作为突厥语系的重要语言,其翻译过程中常因文化差异导致误读。本文结合语言迁移理论、跨文化交际实践及翻译策略,探讨文化误读的表现、成因及纠正方法。
一、文化误读的表现
词汇空缺与语义错位
宗教文化词:哈萨克语中“Алла”(安拉)与汉语“神”语义不完全对等,直接翻译易引发误解。
社会习俗词:如“құда түсу”(提亲)若译为“propose marriage”,则忽略其包含的聘礼交换等文化内涵。
隐喻与象征的误译
谚语:哈萨克谚语“Жылқы малдың патшасы”(马是牲畜之王)若直译为“Horse is the king of livestock”,汉语读者可能难以理解其背后的游牧文化价值。
颜色象征:哈萨克语中“ақ”(白色)象征纯洁,而汉语中“白”常与丧事关联,需通过增译(如“纯洁的白色”)避免歧义。
语法结构差异导致的误读
哈萨克语为黏着语,动词通过后缀表达时态、人称,而汉语依赖语序。例如:
*“Мен келдім”(我来了)若按字面译为“I came”,在汉语语境中可能显得生硬,需调整为“我来了(现在时态表达)”。
二、文化误读的成因
语言迁移的负效应
哈萨克语与汉语分属不同语系,语法、词汇差异显著。例如,哈萨克语中“мен”与“сіз”(第一、二人称)的敬语体系在汉语中无对应表达,需通过语境调整。
文化预设的冲突
哈萨克斯坦文化中“马”象征尊贵,而汉语中“马”多具工具属性。翻译时若忽略此差异,可能导致读者对文本情感色彩的误判。
译者文化背景的局限
非母语译者可能因缺乏对哈萨克斯坦历史、宗教、习俗的了解,导致误译。例如,将“Қазақ хандығы”(哈萨克汗国)简译为“Kazakh Khanate”,而忽略其作为突厥帝国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地位。
三、纠正文化误读的方法
深度文化解码
术语库建设:建立哈萨克斯坦语-汉语文化术语对照表,收录宗教、习俗、历史等领域的专有词汇。例如,将“Құран”(古兰经)译为“《古兰经》(伊斯兰教经典)”。
语境化翻译:通过增译、注释等方式补充文化背景。例如,翻译“Ата-бабаларымыздың дәстүрі”(祖先的传统)时,可添加注释:“指哈萨克斯坦游牧民族代代相传的生活习俗”。
动态对等策略
功能对等:追求译文在目标语中的功能与原文一致。例如,将哈萨克谚语“Ат – адамның қанаты”(马是人的翅膀)译为“马是人的翅膀(象征速度与自由)”,既保留意象又符合汉语表达习惯。
文化替代:当原文文化意象在目标语中无对应时,采用目标语中具有相似功能的意象。例如,将“қымыз”(马奶酒)译为“马奶发酵饮品”,避免直接音译导致的理解障碍。
技术辅助与协作
AI工具优化:利用机器翻译结合人工审校,提升术语一致性。例如,通过术语管理系统(TMS)确保“Қазақстан”(哈萨克斯坦)在全文中统一译法。
跨学科协作:邀请文化专家参与翻译,例如在翻译哈萨克史诗《Қобыланды батыр》(柯布兰德英雄)时,邀请历史学者提供注释。
四、实践案例分析
原文 误译风险 纠正策略
“Қазақстанның байырғы халқы” 直译为“哈萨克斯坦的原始居民” 译为“哈萨克斯坦的土著民族(指哈萨克族)”
“Қыз ұзату”(送亲仪式) 直译为“送女孩” 译为“哈萨克族送亲仪式(包含哭嫁等习俗)”
“Жетіген”(七弦琴) 音译为“Jetigen” 译为“哈萨克七弦琴(传统拨弦乐器)”
五、结论
哈萨克斯坦语翻译中的文化误读需通过深度文化解码、动态策略应用及技术协作综合解决。未来应加强:
术语标准化:推动建立中哈双语权威术语库;
译者培养:强化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语言迁移理论学习;
技术融合:探索AI与人工协同的翻译模式。
通过系统化方法,可有效提升翻译质量,促进中哈文化交流。